满族姑娘当年要出嫁,从小要学会缝衣、裁裙、纳朵、绣花,为自己准备嫁妆。同时,父母还要给女儿准备嫁妆,婆婆家还要过彩礼,可谓丰富多彩。其中木制家具,既可以用来盛装新娘子的衣物,也是新娘的婚嫁之物。
满族民歌中有许多关于陪送家具的描述,其中这首《要陪送》就是一首很流行的民谣:
三月姑娘要嫁妆,两个立柜四个箱,
椅子板凳儿要全,四匣柜,亮油光,
梳妆匣,画月亮,坐凳靠椅要成双。
火盆桌,放炕上,二人对坐饮酒浆。
满族先民发祥于长白山区,这里的树木为之提供了不竭的的衣食住行资源。家具更是选取椴木、曲柳、花榆、松木等,结实、耐用、有天然纹理。长白山区满族当年加工原木技术、工具的落后,家具制作通用粗木方、厚木板,形成了独自的风格。
满族的柜多放在炕上,因为白山黑水间的地域广阔,天气寒冷,人们起居、饮食均在热炕上,称之为满族的“炕上文化”。炕柜分上下两部分。上部存放衣物,中间有两扇门或则两边为门。下部为四个抽屉,盛放针、线、剪、锥等物件。抽屉下面有一档板。
炕柜上面是放被褥和枕头,早起将被褥叠好,花面向外,被腰和褥子的镶边构成几条竖线。被褥两边是摞放枕头的地方,一边四个,枕头顶向外,红红绿绿,五光十色,十分好看。
对炕柜,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,在长白山区称之为炕琴,因柜卧放在炕上,形状如琴。在吉林的伊通地区,称之为疙瘩柜。在吉林市一带称之为描金柜,因柜上用金线描绘有吉祥图案。炕柜多长在160厘米左右,宽约50厘米,高约80厘米。炕柜多为木板素面,无雕无刻,呈现木材的天然纹理。在柜面上有黄铜裸钉的折叶、了吊、抽匣上的铜穗儿------拉手。这些铜件有蝶形、鱼形、桃形等变化,上面有冲凿的线条刻画的图案。
满族人家的桌子,也是结婚时或由娘家陪送,或由婆家制作,都是不可缺少的。常见的有一为大高桌,另为炕桌。大高桌是放在厨房里的家具,长约170厘米,高约80厘米,宽约60厘米。它既是桌又是柜,为桌是用来吃饭的。当年的习俗是长辈、小孩、客人坐在炕上用炕桌吃饭,而妇女、伙计则在厨房围坐在大高桌四周用餐。为柜是桌面下有格板,有拉门向两侧抽开,里面存放碗、盘、碟、匙等餐具。大高桌的腿用粗木方,宽达十厘米,桌面用厚木板,厚达五厘米。大高桌很重,不能随便挪动。
炕桌,是放在炕上的桌子,是满族人家炕上文化的重要部分。炕桌主要用来吃饭。在漫长的冬日,人们坐在热炕上,桌上有热菜、热饭,还有烫热的烧酒。有一种炕桌,桌面中间有一个直径约为30厘米的圆洞,桌下设火盆,孔中镶一锅,这就是当年的火盆火锅,满族民歌中提到的“火盆桌”。
炕桌高约30厘米,长约80厘米,宽约60厘米,桌面四周有裙板,四条矮腿有横撑拉连,全为卯榫结构。炕桌饭前饭后都放在炕上,上面放茶具和烟筐箩,人们围桌而坐,吸烟、喝茶、谈天说地、说古道今。
满族嫁娶中的传统家具------疙瘩柜、描金柜、炕桌、火盆桌等成为满族人家生活的重要器物,相随相伴至终生,因而构成了满族民间美术中的精彩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