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记】
中华郁氏一家亲!
敬请海内外
郁姓华人及其亲朋好友
郑重关注!
千年之前是一家!
郁家的那些小事儿,
恰是社会的大题目,
于国人或许有所启示!
第一篇海门郁氏之溯源
【题记】
索源寻祖,
孝道之人,
对祖上的出身之谜,
总是永怀眷恋之心、之情!
第一章 郁姓的来历
第二章 郁姓的迁徏分布
第三章 郁姓历代名人很多
第四章 崇明岛是海门人之源
第五章 海门郁氏一说:源自“有若”
第六章 藏谱后人以有若为镜
第七章 小人物之“我的前半生”(上、下)
第八章 海门郁氏名人知多少(上、下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七章小人物之“我的前半生”(上)
郁重德
【编著按语】
一位贫困的郁家领养儿,在动荡的年代里,20岁时,小学三年级的水平直插初三学班。三年之后,获得海门中学高中毕业证书。为躲避捉壮丁,奔赴上海半工半读念大学,成为新中国的人民教师。除了本人顽强拼博之外,背后站着郁家的伯父——郁扶轮先生的支持!
小人物的文字扑实无华,而显浓浓情意;事小而不缺精彩,娓娓道来,让你感慨不已!
第1节 领养儿改姓易名
1924年2月23日,阴历一月十九,我出生在海门市江滨乡连沙村,生肖属鼠。父亲张锦才,是大生三厂的工人,母亲趙孝令,务农。上有大哥张仲良,下有弟弟张仲兴,我名张仲德。
我三岁时,被海门江滨乡占仁村郁启康领养,养母张锦英是我的嫡亲姑母,他们没有亲生子女。但多次去去回回不落实,没有名正言顺,其原因是,异性男孩不准去郁家老祖宗墓地祭祖上坟。
上世纪三十年代末,我十多岁时,由叔祖父郁燕臣起草、伯父郁扶轮主持下,立下领子拨定文契合同。郁家备酒十几桌,张、郁两家长辈均到场签字同意,此后永远改姓郁,“仲德”更名“重德”。文契约定,我之后代不分男女永远姓郁,郁家不得托故退还,张家不得借故索回。我的养父母还去告庙烧香念经许愿。
立文契后的第一个清明节,叔祖父郁燕臣与伯父郁扶轮带我到祖坟上磕头,还说了不少祝愿的好话。此后以郁重德之名上学,走向社会。
我很高兴地入籍郁家,另一个很幼稚可笑的想法,战乱时期,领养的独子免抽壮丁。对我来说确有很大的推动力,这样可以奋发图强,立志上学深造。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思想非常强烈。
从贫穷的张家走入名望大族,我在郁家生长成人,改变了一生走向。尤其老长辈郁燕臣、伯父郁扶轮和堂哥郁重英为人处事的美德,始终是我做人做事的榜样。
第2节 郁扶轮为何大哭
1938年,日寇侵占海门,原私立海门中学校舍被烧毁。为此,分散到新四军的根据地办学,分别建立战地中学上校和下校。上校设在海门三星镇西北的赵宅;下校设在海门东北三阳镇倪芝香仓。
下校校舍是三进两场心的粮户大宅院,靠在叔父郁正康宅旁边。他也在该校教语文、数学、地理和历史,课表上排得满满的。实际以抗日救国、反对内战为主课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、《大刀进行曲》歌声不绝于耳,扭秧歌是主要课外活动,是一所新型的进步学校。
郁扶轮是民国初期师范生,一位爱国知识分子,在下校任语文教师。1942年战地中学停办,他回到老家占仁村,利用郁家老宅的前头屋(公堂屋)办起“扶轮文化补习班”,有20多个农家子弟学习,有钱出钱,无钱的免费听,我也在那里念书。补习班开设语文(古文)、作文、生理卫生、音乐体育;堂哥郁重英是位医生,上医药常识,主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。每有敌伪下乡时,就下课让大家到枇杷园、竹园里去玩耍。
当时和平军时时下乡扫荡清乡,战地中学的模式搬到沦陷区来办,,当然是办不下去的,只好停办。在最后一次课上,郁扶轮讲到“连一张学生的课桌也不能放了”时,竟然放声大哭起来,学生们为之动容。
第3节 插班去读初中
1943年秋,扶轮文化补习班无奈停办,郁扶轮到海门锡类中学教语文,并带我到该校初三年级插班。
我小学三年级就停学,实际文化程度很低,读初三相当吃力。而且已经成家,妻子是15个月抱领到郁家的童养媳。父母是不识字的农民,靠种租田过日子,让我读书不容易。
从江滨镇连沙村到茅家镇8里路,天天走读。经同学严宗礼介绍,在茅家镇河西北街王远大酒店北隔壁王肃岩家,租了一个床位,以防风雪雨落天,自炊防急。周雁石老师看我作文不错,时常指点迷津,郁扶轮帮我解决许多困难。
王肃岩夫妇是浙江慈溪人,不挂牌的好医生。我母亲满脸疙瘩,求医无门,我带母亲到他家看病。真妙,药到病除。算帐时不但分文不收,反而认我当干儿子。此后常来常往。他们还经常教我怎样做人,如何继续求学深造。
同学严宗礼、袁锡忠、陈永新、镇鹤鸣、季文友、施九德、顾学文等进步学生经常和我接近,他们很好奇,因我是学校唯一的大龄成家的走读生,拉锯地区刀口上走路不出大事情,究竟念的什么经。
嫡亲娘舅赵鸿亭开办的瑞昌布庄,就在锡类中学大门北边几步远,我常在他家做作业。恰巧近邻有几个志同道合、谈得来的人来往。
例如,我常和张言强、郭有能一起交流作业,张言强的父亲张绪和是医生,常常指导我们。比较熟悉的还有,后到解放区去的娘舅的女儿表妹赵建芳、表哥赵建祥;王肃岩的女儿寄妹王瑞芳;同泰和染坊老板陈贞吉的哥哥陈增辉,以及瑞昌布庄北邻郁家庄郁品连、郁品瑶的侄子郁力安。郁力安常给我带回一叠一叠油印的小纸条,,在我早出晚归的小路上,趁人不注意,拿出传单猛向空中抛去,乘风飞舞到处飘落。有的人拾到就往袋里塞,也有人拾到吓了一大跳。
同学们不肯学日语,考试时翻书作弊,日语教师中村大骂,发起大火像狗叫,学生都渺视他,他就气得不得了。
毕业时考试日语,校门口驾了两挺轻机枪,日伪军来了好多。校长袁思来监考,学生反而不害怕,原来袁校长来回走动做掩护,看到中村来时打手势,中村走后就翻书看,交流接耳声音小一点,结果考的都较好,也算这场雷雨落过了。成绩单上的日语分数是多少,心里有数天知道。
大多师生均爱国,,袁建奇是训育主任,,进步的同学对他恨得不得了。和我同桌的施九德,还有镇鹤鸣、严宗礼、陈永新、袁锡忠等同学,。
初三年级结束,我拿到了毕业证书。我的学业成绩不太好,真正的水平只有天知道。
第4节 高中生轶事
锡类中学毕业后,1944年秋,我进入了县立海门中学读书,历时3年,直至高中毕业。
我家在茅家镇东北八里连沙村郁家埭,枇杷园、大竹园和榆树、杨树遮天盖日,宜人之地却是老虎口。为何?
、姚南山父子及其爪牙袁荣庆老窝都在旁边,随时来骚扰。、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分子汤寒松家也在近边。茅锡堂、顾国民的抗日武装小分队经常在这里出没。
我在这个老虎口边上,早出晚归带中饭去上学,父母提心吊胆,我却安然无恙,确实使人瞩目惊奇。
伯父郁扶轮已到上海崇实中学任教,幸有恩师方际云、姜子敬和陆祖龙亲切指导,得益匪浅,永生难忘。。
回顾往昔,我小学也没有毕业,改姓易名成家,年大跳级,伯父送我直进锡类中学读初三,毕业后就到海门中学高中部学习三年。正如李白诗语:“两岸猿声蹄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”,拿到高中毕业证书很不容易。
初中的进步同学和我常来常往,1944年秋的一个星期天,严宗礼、袁锡忠、陈永新三人来我家玩,在我母亲纺纱锭子筒里找出三本《精兵简政》小本子,他们同声吓我说:“你要死了,你要命不要命呀?”当时我很惊奇,说:“放在暗处笆壁筒里怎么会找到的?你们看到有什么关系呀,我本想就是给你们各人一本的哟,这是我父亲在猪圈旁边拾进来的呀。”严宗礼指着书说:“不要吓,没关系,以后要十分小心。”将3本书带走,终于平安无事。
1945年8月,日寇无条件投降,9月初日伪军全部撤离海门县城。。部分进步学生暴露了身份,如袁锡忠身背匣子枪公开露面。
原锡类中学训育主任袁建奇,,监视进步学生的言行举止,大家在背后骂他袁奸细。。中秋节那天,袁在主持校务会议时,被武工队枪击,当场身亡,震惊海门整个县城。虽然很少有人公开发表评论,但在我的同学圈内,许多进步学生感到很振奋。
作者简介:郁重德,男,海门三厂中学数学老师,生于1924年阴历一月十九日,本姓张,三岁时由姑父郁启康领养。生养大儿子郁宗俊,二儿子郁宗揣 ,小儿子郁宗平,女儿郁艳,子孙后代一生忠于郁氏家族。2010年国庆前夕,以八十七岁高龄写下回忆录,于2018年清明时节再次修正。
郁志发,男,生于1940年2月,海门市人,居北京。、高级工程师、海门市作家協会会员、海门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郁氏文化研究所所长、青萍结绿文学艺术平台高级顾问。在北京、江苏报刊和网上发表散文《难比醉在乡愁里》、《宰相公戒赌》和小说《五枚戒指》、《路边卡拉》、《黑心》等近百篇。(资料由作者本人提供,《青萍文艺》编辑部整理)
(点击↓图片或文字,直接进入原文阅读)
匪石风语
我的人生谁负责
芳馨华音
水调歌头·中秋
亚狼传奇
生死通天桥(1-9)
海霞步月
斜风细雨不归去
泉林说文
《秦安时序录》·年俗九章(8)
郁文郁说
悼母文(郁志发)
梨花评诗
以诗意的脚步丈量
水影减兰
鹧鸪天·题红叶
紫菲论道
碎片时代,手机刷屏叫读书吗
虚位以待
冰花男孩(杜永红)
☆ 平台运作和管理团队
相关说明和奖励办法
★ 作品投稿注意事项
❶平台统一投稿邮箱: 2142661407@qq.com.
❷请提供百字内个人简介,近照和有效联系方式.
❸随稿附上200字内导读或创作感想,便于推广.
❹投稿用Word文档格式书写,勿转发链接投稿.
❺诵读作品用Mp3 格式,附文稿,作者照和简介.
★ 赞赏分配方式说明
❶文作与平台的分成比例为:文60%,平台40%.
❷带诵读作品分成比例为:文章40%,诵读30%.
❸阅读量低于150,且赞赏低于10元者,不分成;
❹每月10日结清上月,10日内不领取视为放弃.
投稿邮箱:2142661407@qq.com
微信垂询:Wtj1976
本期编辑:黑蝴蝶
我
敬请关注《青萍文艺》公众号:Qpwy88